参考消息网11月14日报道美媒称,在环绕着青山的贵州古村大理村,制造靛蓝布料一直是生活的一部分,对侗族人来说重要性丝毫不亚于种植稻米或熏制鱼类。
据美国《纽约时报》网站11月12日报道,即使在这个快时尚的年代,许多侗族女性仍然花上无数时间去制作这种暗色、光滑的布料。这些布料必须经过编织、拧搅、清洗和捶打才能被用来制作侗族传统棉质服装——女性身着配有花边的深蓝色衣服而男性身着朴素的靛蓝色衣物。
74岁的杨秀英(音)坐在木质的织布机下开始织布,随着她的手指在橙色的梭子上经过细细的棉线穿梭,这台破旧的织布机又焕发了生机。她不比织布机高多少,她越过孙女的肩膀检查新产出的织物,看有没有什么瑕疵。杨秀英自从是一个小姑娘时就开始编织并给织物靛蓝染色,所用的是贵州南部侗族几代人来母女相传的技术。
“你在市场上买不到这样手工制作的布料,”杨秀英一边说,一边用满是皱纹、染成蓝色的双手拍着一卷靛蓝色的布料。
“对侗族人家来说,有一架织布机就像有一头牛一样重要,”邻近村庄一家织染协作创始人赖蕾(音)称,“我们从孩提时就听着织布机的声音长大?!?/div>
报道称,织染如此融入大理村的文化,但是这一传统自中国市场经济近几十年腾飞以来受到了威胁——随着工作和教育吸引年轻人到不断增长的大城市,很少有年轻的侗族女孩愿意像赖蕾一样留在村庄里。
即使那些留在村庄里的女孩也很少对学习靛蓝扎染这种劳动密集型的技术感兴趣。